道不远人和人难得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儒家和道家都提
道不远人和人难得道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儒家和道家都提倡道。
道家的“道”,大抵是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是认为道是不能用语言概括的。《老子》第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老子》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庄子·在宥》:“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既然是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人就要遵循道,也就是遵循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它,否则受害的将是人类自身。
儒家也提倡道,《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这里的道指志向。《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即是认为道离人很近,但是我们却舍近求远。《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大意是道虽离我们不远,但是要亲自躬行才能够实现。西汉陆贾《新语·慎微》:“道无废而不兴,器不毁而不治。”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天地之美恶,在两和之处,二中之所来归而遂其为也。……中者,天下之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诚择其和者以为大,得天地之奉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董仲舒在这里比较明确地指出了儒家的道就是中和,保持中庸之理就是得道,做事、做人、处世等都要保持一颗中和之心,不过亦无不及,做到恰到好处,才算是深得儒家之道。
由此可见,无论是道家之道还是儒家之道,都不是玄远的东西。道家强调遵循万物自然规律,儒家提倡中庸,不消极也不蛮干,也是遵循规律,如《周易·系辞上》所言:“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虽然道不玄远,但是人们却很少能够真正得道的原因是道化入“百姓日用”之中,因为习以为常了,所以反而没能很好地去领会贯彻道的思想。所以说道不远人,人却难以得道。
读史致用
孔子学道传道
孔子被尊为儒家的至圣先师,他一生为了复兴西周王朝的礼乐文化传统而不断努力奋斗。孔子删定六经,为天下万世提供了研之不尽的绝代经典;孔子一生嘉言效范,为天下万世树立了仰之行之的不朽榜样。然而孔子的一生却并不显达,充满崎岖坎坷。
- 坐以罪而受处罚苏武回来的第二年上官桀及他的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图]
- 哲士明达而有才智之士匿采藏匿才华韬光隐秘才能均喻藏才不露至人[图]
- 虞南曰“周武骁勇果毅有出人之略观其卑躬历士法令严明虽勾践、穰[图]
- 黮(dǎn)黮然形容面色阴沉的样子 念然下意指故作姿态谦虚下[图]
- 称指衡量实力状况贾林曰“既知众寡兼知彼我之德业轻重才能之长短[图]
- 禽通“擒” 天子代天行事之人有无上权威实指当时的部落联盟领袖[图]
- 九年春二月车骑将军朱然征魏柤中斩获千余夏四月武昌言甘露降秋九[图]
- 陆邦枢、林致大在《薛昂夫、赵善庆散曲集?前言》中曾评价赵善庆[图]
- 谒同“噎”吞食、吞咽 烛九阴烛照亮九阴极为阴暗的地[图]
- 夹谷会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