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谓性率性[ ]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
天命[]之谓性,率性[2]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10]焉,万物育焉。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在别人听不见的时候也是畏惧小心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容易显露,越是细微之处越是容易显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谨慎小心。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常理、恰如其分,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天命:天赋。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性,本性。
[]须臾:片刻。
[]乎:是“于”的意思。
[]见:同“现(xiàn)”,显现。
[]中(zhòng):符合。
[]节:节度、法度。
[]达道:通达的道理,即人们共同遵行的原则。
[]致:达到。
[10]位:各在其位。
【导读】 虽然说“中庸”是一个处理事物的平常原则,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很容易地做到,只有那些注重道德修养、具有良好品性的人,才能真正把握“中庸”的原则,而且能够时时刻刻做到“中庸”,始终运用“中庸之道”处理一切事物;相反,不注重品德修养,不养成良好品性,这样的人,他们是不讲求“中庸之道”的,因而处理事物就会无所顾忌,甚至肆无忌惮,做出反“中庸”的事来,其后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要学会“中庸之道”,首先要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即《大学》里所讲的“修身”。
仲尼[]曰:“君子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仲尼说:“君子能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能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无所顾忌肆意妄为。”
- 坐以罪而受处罚苏武回来的第二年上官桀及他的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图]
- 哲士明达而有才智之士匿采藏匿才华韬光隐秘才能均喻藏才不露至人[图]
- 虞南曰“周武骁勇果毅有出人之略观其卑躬历士法令严明虽勾践、穰[图]
- 黮(dǎn)黮然形容面色阴沉的样子 念然下意指故作姿态谦虚下[图]
- 称指衡量实力状况贾林曰“既知众寡兼知彼我之德业轻重才能之长短[图]
- 禽通“擒” 天子代天行事之人有无上权威实指当时的部落联盟领袖[图]
- 九年春二月车骑将军朱然征魏柤中斩获千余夏四月武昌言甘露降秋九[图]
- 陆邦枢、林致大在《薛昂夫、赵善庆散曲集?前言》中曾评价赵善庆[图]
- 谒同“噎”吞食、吞咽 烛九阴烛照亮九阴极为阴暗的地[图]
- 夹谷会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