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使将士们英勇杀敌便要激发他们同仇敌忾的士气;要使士卒勇
所以,要使将士们英勇杀敌,便要激发他们同仇敌忾的士气;要使士卒勇于夺取敌军的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夺得敌方战车十辆以上的,应奖赏首先夺取战车的人,并且要更换上我军战车上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战车的行列。同时,还要善待俘虏,保证他们的生活供给。这就是所说的既战胜敌人,又能增强自己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用兵作战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可旷日持久。懂得用兵的将领,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也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本章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条件的依赖关系出发,指出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国家造成的危害,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
因为出兵打仗要耗损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拖久了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财货枯竭,别的诸侯国更会乘机进攻。从速胜的观点出发,孙武反对以当时简陋的作战武器去攻克坚固的城寨,也反对在国内一再征集兵员和调运军用物资,而主张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主张用财货厚赏士兵,主张优待俘虏,主张用缴获的物资来补充壮大自己。他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持自己的实力,迅速克敌制胜。
在古今战争中,每一位军事家都强调“兵贵神速”“速战速决”的作战道理。特别是进攻性作战,军需消耗巨大,运输任务艰难,久战不下必然造成“国用不足”“屈力殚货”。这样劳民伤财,不久将国库空虚。不仅国家的经济负担加重,而且还会使士气锐减,导致军心涣散,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一旦到了这种地步,各地诸侯将会乘虚而入,如此一来,腹背受敌,只有灭亡了。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曾以战无不胜的智慧而著称,但是谁想得到他也曾经吃过败仗。他打败仗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智谋不够,而是因为他违背了《孙子兵法》中一个基本的军事原则,即“久则钝兵挫锐”。蜀汉建兴六年(公元也也8年),诸葛亮听说吴国军队在石亭(今安徽潜山)大败魏将曹休的部队。镇守关中的魏国大将张邻等人被调往东部地区支援,整个关中一带兵力空虚,于是趁机率军数万人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进入关中西部,围攻战略要地陈仓(今陕西宝鸡东)。陈仓守军不过千余人,但在守将郝昭的率领下,坚持抵抗,誓死不降。诸葛亮认为魏国援军短期内难以到达,便令蜀军用云梯、冲车迅速攻城。可是却久攻不下,诸葛亮并没有率军撤退,而是又极尽其智谋,想尽各种办法攻城,但却收效甚微,而他又不甘于吃败仗。蜀军有计策,魏军有对策,最后蜀军死伤甚众。相持二十余日,陈仓仍未攻下,而此时蜀军粮草将尽,魏国援军亦将到达,蜀军只好无功而去。
诸葛亮虽然满脑子的智慧,可是却违背了战争的基本原则,所以他吃败仗是必然的。再精干强壮的军队,也承受不了一连串的挫折,锐气自会大减。幸亏诸葛亮撤退得还算及时,否则的话,魏国的援军一到,蜀军就会腹背受敌,就算诸葛亮再聪明,也只有束手就擒的份了。
公元也也6年,魏文帝死,孟达以为魏国大势已去,准备归顺蜀汉。其意图暴露,被仇敌告发,他恼羞成怒打算举兵反叛。司马懿准备偷偷出兵讨伐,将领们劝其先观察孟达与吴、蜀的动静,而后用兵。司马懿认为应当促使孟达仓促迎战,然后速战速决。在司马懿进攻之前,孟达曾与诸葛亮通信说:司马懿大军一个月内不可能到达,吴蜀不必急于派兵支援。可是司马懿正是抓住了孟达的这一心理,火速派兵到达孟达城下,然后又阻挡了吴蜀援军,顺利攻下城池,杀了孟达。
司马懿不愧老谋深算,他出其不意,趁孟达惊魂未定,火速出击,截断援军,一举平叛。这就是所谓的“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对于企业来讲,竞争的核心问题就是时间的竞争。时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也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所以在商业活动中一定要争分夺秒,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否则错过了商机,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还有可能使企业陷入危险的境地。
者875年,美国亚默尔肉类加工公司的老板菲力普·亚默尔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是在墨西哥,最近发现了类似瘟疫的病例。他马上想到,墨西哥的瘟疫肯定会从加州或德州边境传到美国,而这两个州是美国的肉类主要供应地。这两个地区一旦发生瘟疫,肉类的供应就会紧张,而肉类的价格也会随之猛涨。消息被证实后,亚默尔立即集结所有资金从这两个州购买了大量的猪肉和牛肉,并迅速运到美国东部。果然不出所料,瘟疫很快就从墨西哥边境蔓延到美国西部的几个州。为了避免瘟疫进一步蔓延,美国政府下令严禁从这几个州外运一切食品,当然也包括肉类。如此一来美国国内肉类奇缺,价格飞速上涨,亚默尔趁机把事先贮存好的肉类逐步脱手,短短几个月,他便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发了一笔不大不小的横财。
亚默尔有非常敏锐的市场触角,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及时、有效地把握市场先机,所以他成功了。反过来讲,如果他发现这个市场先机后犹豫不决,没有及时采取行动,那么这种发财的机会就有可能白白地从他身边溜走。
唐朝玄宗时,有一名宰相叫萧蒿,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受唐玄宗赏识。这使他遭到另一名宰相的妒忌,因此处处受到排挤。他势单力薄,无力反击,只好上书皇帝,请求还乡,唐玄宗很纳闷,问他:“我并没有厌倦你,你为什么要还乡?”萧蒿说:“我蒙受陛下的厚恩,任职宰相,富贵已到了极点,趁陛下还未厌倦我的时候,我尚能平安退下。等到陛下一旦厌倦我了,我的头颅都难以保住,到时恐怕回都回不去了。”唐玄宗觉得他言之有理,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